2025年“五一”假期前后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防治

首页标题    行业动态    2025年“五一”假期前后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防治
2025年“五一”假期前后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防治
 
“五一” 假期将至,人员流动和聚集活动大幅增加,给传染病防治工作带来挑战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发布通知,对做好 2025 年 “五一” 假期前后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,旨在确保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,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平安过节。
当前,我国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。新冠病毒感染呈较低水平波动态势,流感已回落至非流行季水平。但麻疹、猩红热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,处于正常季节性流行水平。南方省份陆续进入登革热流行季,输入病例引发本土疫情和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。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进入流行季,诺如病毒感染疫情虽已逐渐下降,但中小学校、托幼机构、餐饮场所等聚集性疫情仍时有发生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入流行季,呈地域聚集特点,近年来疫情波及省份有所增加。此外,登革热、疟疾境外输入风险常年存在,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在全球跨区域跨物种传播,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确诊病例,境外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增加。
在此背景下,各地各部门需高度重视 “五一” 假期前后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。坚持底线思维,克服麻痹思想和懈怠情绪,加强疫情形势分析研判,落实各项防治政策措施。
口岸作为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,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疾控、卫生健康、海关等部门会商、协作机制,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和风险预测预警,妥善做好口岸输入疫情协同处置。密切关注全球重点传染病和周边国家、地区及重点来源国疫情形势,对进境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、医学排查、采样检测等工作。及时隔离收治或医学观察检疫传染病染疫人、疑似染疫人,引导可能患有监测传染病的人员及时就诊。强化口岸病媒生物监测,开展健康提示,引导有症状的进境人员主动健康申报。
疫情预测预判预警至关重要。各地要持续关注全球疫情态势及病原体变异情况,动态评估新型变异株的致病力、传播力、影响力,加密疫情波动期间的评估频次和风险研判,及早发出预警。持续做好新冠多渠道监测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哨点监测,加强多源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,研判流行趋势、疾病谱变化和医疗服务供需情况。疫情高风险省份要科学开展病媒生物监测,托幼机构、学校等要加强聚集性疫情监测。
重点环节的疫情防控不容忽视。做好 “一老一小” 常态化防控,加强相关机构内部管理,落实人员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,假期结束后做好返院(园)、返校后的健康监测。加强交通运输场站、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客流疏导、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,以及旅客和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。加强对住宿、餐饮等单位的监督,确保卫生质量符合标准。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清理整治环境卫生,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。
医疗救治和重大疫情、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需不断强化。各地要根据传染病流行形势,动态统筹调配医疗资源,增加诊疗服务供给,优化就医流程,提高应对能力。加强人员培训,提高重点传染病识别和诊断能力,配足检测试剂、药品和设备设施。发挥医联体、医共体作用,畅通转诊和救治渠道,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。强化疫情调查处置,严防疫情扩散。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准备,健全应急预案,强化应急演练。
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工作要加强。保持麻疹、百日咳等疫苗高接种率,做好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调整后的适龄儿童疫苗接种。对常规免疫基础薄弱地区和发生疫情的地区,加强疫苗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。适时推动重点地区、重点人群甲肝疫苗接种。合理制定疫苗使用计划,做好分级储备,规范开展接种,提升服务可及性。
健康科普宣教也不可或缺。各地要及时、准确、客观发布疫情及防控工作信息,针对舆情和公众关注焦点,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和政策解读。结合假期人员流动特点,对人员密集场所分类开展健康提示,引导出行人员做好防护措施,加强进境出境人员科普宣教。
各地要压紧压实 “四方责任”,坚持联防联控和多病同防,强化平急转换。结合本地实际落实防治工作要求,开展全面自查,排查风险点和薄弱环节,补齐短板漏洞,提升核心能力。做好假期值班值守,确保防控工作不放松、不断线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
 
资料来源:国家疾控局官网、健康报、国家疾控中心
2025年4月30日 09:55
浏览量:0
收藏